。
首相崔思诹明面不反对,
私底下却是“不肯轻变祖宗之法,又不肯作为新法,以扰风俗”。
参知政事高令臣则公开反对,
表示“祖宗成宪具在,不可纷更,但守而勿失可也”。
王俣是个有为之君,颇有手腕,见明着反对的声音大,他便迂回。
一是即位十余年,不断提拔新的宰执重臣,
使得小朝廷的宰执超过了十人之数,崔弘宰两兄弟便有幸同朝为相。
这种人事任命并算不惊世骇俗,李资谦李资谅两兄弟也是一门两相。
宰相多了,内耗就多,国君就有了上下其手的机会。
二是借鉴大宋“三舍法”的成功经验,
起用宋籍福州人胡宗旦,在国学设立“七斋”。
这一招其实是模仿“海东孔子”之称的崔冲私学“九斋”所设。
正是自崔冲兴私学后,高丽私学日益兴盛,相对的,却是官学的衰落,
进而是文化、政策解释权,由朝廷向私人过渡,
这当然是身为国主的王俣不能容忍的。
崔冲正是当今首相崔思诹的祖父,这一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非常妙,
改革官学,设立“七斋”,自然让崔思诹无话可说。
顺便说一下,崔氏崔冲一脉是高丽最富传奇色彩的家族。
从崔冲开始,到崔思诹,三代皆为宰相,
而这个传奇,在原本的历史位面,还再要持续三代人——整整六代为相!
这可比汉末的袁氏“四世三公”还要传奇得多!
崔氏家族如此煊赫,当然不可能是祖宗积德,家族代代都有冠绝群伦的顶尖人才之类的扯淡理由。
这一现象,只能说明高丽的政治生态畸形,以及阶级固化到何等恐怖的程度。
奋发有为,不愿只做守成之君的王俣,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不正常的政治生态继续下去。
所以,其人才会改革,才会不遗余力地巩固君权,打压相权。
而且,他也不会满足于文治,他还要有武功。
王俣即位之初,就展现了极强的开疆扩土欲望。
一方面,多次对辽国提出“归还”义州的申请。
另一方面,又继承肃宗的政策,对在曷懒甸扩张的声女直人联盟采取攻势。
尽管这一仗因为各种原因,最终功败垂成,但王俣并没有气馁。
继续组建“别武班”,为解决武将缺乏问题,又开设“武学”。
高丽国学设“七斋”,前六斋教授儒家经典,第七斋却是武学。
在国家最高学府设置武学,简直是对儒学先圣赤裸裸的侮辱!
自乾统九年1109年,高丽之前一直使用辽国年号七月,曷懒甸之战结束,设置七斋以来,
儒臣们就一直在反对,要求废除武学的呼声很高。
但王俣意志坚定,在此事上始终不肯让步,
不仅坚定武学的办学方针不动摇,
还利用各种一切时机,巩固和深化改革。
原本的儒学六斋定员为七十名,因为生源太多,争夺名额的事情时有发生。
武学一斋名额仅有八个,还经常因为“合格生源不足”,而招不满!
这自然是把控朝野权力的儒臣们搞的鬼,国主王俣自然要反击。
征伐义州之战准备时间这么长,国内动员如此深入,
王俣如何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就在四日前,高丽国主发布制令——
欲要对国学学舍进行扩建。
扩建后的儒学六斋定员削减为六十人,而将武学将增加到十七人。
王俣强调:
“文武两学,国家教化之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