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寨在位于繁峙县东北恒山与屋山的交接处,与西南十五里外的茹越寨相对,两寨共同构成应州进入代州的锁匙。
其地距离应州治所金城县以南仅有三十余里,因建在两块巨石山崖夹成的大石口峡谷而得名。
寨中只有两百守军,并不意味着好打,而是恰恰相反。
大石口山道蜿蜒崎岖,两岸崖壁陡峭难以攀援,寨前除了乱石外,仅有几块小平地。
进攻方多了没地方展开,少了又会被守军压着打,乃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
所以,大石寨只需两百意志坚定的守卒据险而守,凭借充足的补给,就能挡住上万大军南下步伐数月之久。
当然,正常情况下,也不会有敌军非要硬着头皮死磕这种险关。
所以,辽国数次进攻赵宋河东路的大战,便发生在朔、代两州之间的雁门关,基本没有攻打过大石寨。
即便如此,寨中守军也做足了的准备,陷马坑、铁蒺藜、拒马阵等防御工事一应俱全,打定主意不给同军强攻的机会。
特别是拒马,全部为合抱粗的原木制作,异常沉重,摆放在寨前的小平地上,每天下午守军还派人出寨往拒马上浇水,以防止敌军使用火攻。
因地势的原因,同军最犀利的重炮打不到大石寨前,无法对守军进行火力压制,靠有限的突击人员根本挪不动这些死沉的拒马。
可若是不挪动拒马,寨前有限的空间就站不了多少人,同军的兵力优势便无法发挥,靠添油战术别想奈何这座坚固的军寨。
宋军的目的就是让敌军知难而退,毕竟本方兵力有限,能不硬拼就最好别硬拼。
但今日天还没有大亮,探子就汇报北面的同军已经在拔营集结了。
守将猜到了敌军今天必然会强攻大石寨,立即向繁峙县派出了求援信使,并唤醒部属,进行大战前的动员。
昨日,同军对大石寨组织了四次试探进攻,都没能摸到寨墙底下。
由此,寨中守军的士气相对较高,尽管敌军攻城在即,兵卒们却不甚慌张。
同军已经运动了大石口前,师正孙立亲临一线,爬上了一块能够看见寨子情况的大石上。
看清敌军寨前的布置较昨日没有变化后,其人直接下令。
“选锋,上!”
第一批攻城的选锋只有四十人,不是孙立不想多派人,而是地形限制,只能派这么多人。
大石寨前的场地本就狭窄,拒马阵又占据了最好的地段,就这点人还要散开了寻找进攻路线,人再多的话就得拥挤在一起送给敌军打击了。
选锋分为三组,其中二十人是干扰寨上守军的弓弩手,十人手持大盾,掩护另外手持唧筒的十人。
唧筒为竹制,由水杆和竹筒两部分组成。
将其竹筒端放进水中,并将裹絮即活塞的水杆即拉杆往上抽起,水就能通过窍阀进入水筒中。
这东西不仅能汲水,还能用力推送水杆将水喷出很远,当唧筒用做救火时,即是古称的救火水龙。
若是将竹筒中的水换成猛火油,便可以把灭火变为放火了。
这物事宋军并不陌生,就是大名鼎鼎的猛火油柜(猛火油柜肯定是有柜子的,这个没有,其实不一样,但原理相同,都是用压力将猛火油挤出)。
大石寨守军很快就发现了同军的意图,警讯大响,放弃了与同军弓弩手的对射,而将远程武器重点招呼到手持唧筒的同军兵卒身上。
选锋将士虽然有重甲大盾防护,但在这种高强度的打击下,仍然不断出现伤亡。
仅仅是靠近拒马阵喷射猛火油,并点燃这些拒马,就阵亡了十二人,撤回时其余人也大半带伤。
但这些伤亡是值得的,被猛火油点燃的沉重拒马开始剧烈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