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一起跳舞(2 / 3)

晚唐浮生 孤独麦客 85 字 2023-03-21

少则数十尾,多则数百尾,比起你们如何?」邵树德又问道。「陛下,能不能卖一些渔具给咱们?」

「光卖渔具不济事的,就算多捕些鱼,又能如何?每年渔季,也就那么些时日。」「是啊,光靠捕鱼过不了好日子,还是得想想办法。」

「且住!」邵树德笑了笑,道:「朕却有个法子。」

说到这里,他站起身,指着东面的大海,道:「其实这一片海域,冬日封冻的时间不算长。再往南不远,还有不冻港。每年渔汛,早则七月,晚则九月,就在这段时间内。内务府捕完鱼需要大量人手宰杀、清洗、腌制、风干、装运,你们可来帮忙,按日给粮,如何?如果你们不愿意吃鱼,也可以把捕到的鱼送来换粮食。不光是鱼,兔子、野猪、鹿等等,什么都可以拿来换粮。甚至不用局限于鱼肉,皮子、狗头金、药材、山野货都可以······」

甚至人口都可以—这句话邵树德没说出来。

本质还是贸易。加工海产品需要大量季节性劳工,而且这个时间与粮食收获的时间冲突,本地人不一定能来上工,那么使用这些部落人口是最好的。

大马哈鱼渔汛开始、结束的时间不一,主要是每条河流的环境、气候不一样。但没关系最晚也就九月份了,花一个月时间加工完毕,十月时港口还没封冻,恰好又是西北风,船队一波就能运走。

船队抵达登莱、河北甚至江淮的时间,早的一批应该十月份,最晚在十一二月,算是中原的深秋和隆冬季节了,正好赶上长春节销售旺季。

等到来年吹东南风时,船队又可以载运各种货物抵达港口,售卖给当地百姓—如果航海经验足够丰富,也可以选择不等待季风,尝试一把独占市场的快乐。

在这个贸易过程中,其实是赚了两遍钱。第一遍,将辽东货物卖到中原。

第二遍,把中原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卖到辽东。

从头到尾都有可观的利润!

邵树德曾经推演过,一开始主要靠价格,比如现在一条十斤重的鲑鱼卖三百钱,这完全是人为炒作起来的,物以稀为贵,买的也多是有钱人。

但随着大量海鱼被运回来,充斥市场之时,价格就维持不住了,会被打到三十钱甚至难以置信的三钱,这都是有可能的。

历史上香料的价格走势就是如此,一开始堪比黄金,后来随着各种东印度公司不断开发东南亚,香料产量暴增,价格一路走低,最后变得十分亲民,甚至堪称廉价。

但没关系,这个时候利润总额还大大上涨了,因为销售量上去了。

海鱼以风干咸鱼为主,本就能保存很长时间,运输的时节又处于深秋、隆冬,腐坏变质的可能大大减小,这就为大规模销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不要觉得海贸只有高价值物品才能发展起来。

阿姆斯特丹是怎么起来的?最开始是物流中心。英国的羊毛,意大利的奶酪、葡萄酒,葡萄牙的羊肉、盐,北海的鱼、鲸制品,日德兰半岛的牛,德意志地区的纯碱、手工业品,法国的小麦等等,在此集散。

物流中心成型后,慢慢变成了批发中心。批发中心发展一段时间后,早期靠捕鱼积累了原始资本的荷兰人开始金融服务,慢慢变成了金融中心。

最赚钱的永远不是奢侈品,而是大宗日用品。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需要发达的航运业支撑。但一切都是循序渐进的,早期的荷兰人也没这么牛逼,当时集散中心甚至在布鲁日、安特卫普。

邵树德看了一眼那些苦思冥想的氏族头人们,暗叹口气:要不是怕你们造反,犯得

着给你们介绍工作、提高生活水平么?是你们历史上后人的勇猛,给你们带来了统战价值。

没有统战价值的人,他才懒得搭理,宁愿抱着女人睡大觉,也不费这工夫。「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