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南鲁之争(终下)(1 / 3)

陆胤虽然贪财,算不上一个好官,但是东吴群臣哪一个不是贪财好权的人物。但是总得来说,四大家族还是希望东吴政权稳定,不要有大的震荡。

而陆氏家主陆逊更是一代名将,文武双全,难得的是少有的廉洁奉公,对家中子弟们的教育还是比较正面的。所以陆氏子弟在大节上比其他家族更加优秀,在南鲁之争这件事上,陆氏子弟的立场更加坚定。

陆胤知道事态紧急,连夜乘舟西进,所幸一路都是水道,可以日夜兼程,不到二十日就到了武昌。

一上岸,陆胤便直奔丞相府。还好陆逊没有出府巡视江防,正在府中议事。

见到陆胤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陆逊脸色一变,屏退左右问道:“敬宗不在京中述职,如何却来武昌?莫非京中有变?”

陆胤见了叔父也不用客套,将建业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的跟陆逊说了一遍。末了道:“叔父,京中朝局动荡,换储之声日盛。杨竺、全寄等人俱为鲁王造势,陛下已有换储之意,若叔父不劝谏陛下,则大吴国祚危矣。”

陆逊手抚长须,沉声道:“杨绍季(杨竺)邪僻不正,当年我就劝其兄杨绍叔(杨穆)与之另立门户,恐为其所累。如今果然蛊惑君上,行此不道之事。为今之计,我即刻上书陛下,莫以儿女私情损伤国本,请陛下允许我上京面圣。”

顿了一下,陆逊又对陆胤道:“事态紧急,敬宗还是不辞辛苦,再回建业,入南宫维护太子周全。”

陆胤点头答应:“侄儿省的,太子那边侄儿绝不让小人得逞。还请叔父早赴京城,力挽狂澜。”

陆胤说完,连口水都没喝,离开丞相府就上船顺流而下,直奔建业。

当陆胤回到京城,陆逊六百里加急奏章也到了孙权案前。

孙权打开奏章一看,就大怒道:“孤私询杨竺,乃是密议,实无三人在场,丞相如何得知?”他却忘了永远隐藏在暗处的内侍令魏忠,当即孙权下令传来杨竺。

杨竺很少进宫,哪知道宫中密室之中也隔墙有耳,被孙权问的目瞪口呆。好在杨竺急智,鲁王府也有耳目盯着南宫,联想到当时陆胤去过南宫,离开后匆匆坐船向西不知所踪。

便对孙权道:“陛下问臣之事乃是国家大事,臣岂敢轻泄。不过听闻当时唯有陆安南乘舟西去,莫非是他将此事说与丞相?”

“陆胤当时不在宫内,他如何得知?”

“陆安南虽然不在宫内,但他当时却在南宫。”杨竺意有所指道。

“南宫?”孙权瞟了一眼帷幕暗处,下令道:“传陆胤觐见。”

陆胤此刻正在馆驿,还没来得及去南宫见太子孙和,闻听孙权召见,知道孙权已得知泄密,怀疑上了自己。来不及写信详说,只是派人告知太子,让孙和放心,便匆匆随传话的内侍进宫。

一来到孙权面前,孙权便厉声问道:“陆胤,孤与杨竺密议之事,你如何得知?莫非太子有耳目在孤身侧,将消息传递与太子?”

陆胤自去武昌时便已盘算好所有一切,并且和叔父陆逊商议好了其中的细节,便从容不迫的道:“陛下,太子乃仁厚之人,怎会做出私窥天子之事。微臣也只不过是边地外官,更与内廷无从瓜葛,实是杨郎中告知微臣。微臣以为兹事体大,故此西去报与丞相。”

孙权见陆胤说话之间面不改色条理清晰,他知道太子孙和胆子不大,不敢私自结交内廷宦官。况且陆胤是个外官,好些年没在京城,根本不知道内廷情况,也不可能买通那些内侍。唯一合理的解释只有杨竺泄密,陆胤才会知道这件事请。

只是孙权却不知道,他要换储根本就是件祸乱东吴的大糊涂事,只要忠心于东吴的明眼人,一定不会支持他。内侍令魏忠虽然是个宦官,但他也是吴人,不愿意看到吴国生乱,再说太子仁厚,比鲁王动辄打骂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