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南甸之战(7)(1 / 2)

战争到了这个地步,两军已经将所有底牌几乎全部出尽。魏军为了掩护其弓弩箭阵,也派出了一万步卒列于箭阵之前,应付马淳军甘福部和戴斌部进攻。

这样一来,马淳军分成两部分,布小义部五千前锋,毛大部两千陌刀营,甘福部五千轻骑以及戴斌部一万步卒共计两万两千人已经渡河,在大梁水北岸与魏军司马懿部交战。

南岸,后军张波部一万人严阵以待,迎击魏军两万余幽州兵。虽然马淳军还有两万余人没有参战,但其中大部分都是作为后勤辅助人员的青壮徒附,只有中军护卫五千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投入到最危急时刻。

北岸司马懿部三万步骑,除了五千乌桓轻骑在与毛大部作战受挫后转到南岸作战。一千虎骑已经被全歼,残部冲击布小义前锋阵地之后,中郎将张虎久战力竭,被阵斩在河滩上。

两千武卫营与陌刀营对子,两军伤亡惨重,不得不在双方将领率领下各自后撤。六千弓弩兵分成两侧,在一万步卒掩护下攒射敌军,与马淳军一万步卒和四千多轻骑展开厮杀。

而山坡上没有参战的,也就只剩下司马懿最后的六千预备部队。

两军已经交战了将近两个时辰,正当午时的时候。此时的辽东,秋意正浓,微风习习带来一阵凉意。但就是在这个舒爽的季节,南甸大梁水两岸区区十余里方圆,两支军队十余万人却展开了殊死搏杀。

北岸,布小义部在经历了魏军虎骑的冲击后,终于从混乱中渐渐恢复。余部三千人稍作休整,把轻重伤员丢给同样力竭后撤的毛大部陌刀营之后,布小义率领剩余两千余部下,带着几十门轻型虎尊炮加入戴斌部协同作战。

在北岸,马淳军处于进攻状态,司马懿部步卒防守,弓弩兵拼命攒射,希望用箭矢击退敌军进攻。

南岸,魏军幽州兵两万士卒汇合成巨大的洪流,冲击马淳后军张波部。张波部虽然布防设施简陋,但是该部配备了大量手雷,在火炮和手雷的掩护下,依然对魏军造成了巨大伤亡,一时间魏军也难以攻破张波的防线。

这个时候,领兵将领勇武的作用在密集的箭矢和爆炸的火器面前已经体现不出来了,有的只是双方士兵战斗意志是否坚强,将领们能否更大的激发部下士气。只有意志更坚定,士气更高昂的部队才有可能笑到最后,成为这场战争的胜利者。

还有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两军交战士卒的装备如果更精良,武器更先进、更锋利,那么自然伤亡就更少,战胜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马淳军毫无疑问在这一点上占据绝对优势。崖洲岛先进的工业能力,远超时代的钢铁产量,使得铠甲制造变得快速简单,所以部队士卒披甲率达到百分之百。

这样恐怖的披甲率,绝对可以让这个时代所有交战敌军赶到绝望。一开始因为马淳军前锋布小义部为了能够快速渡河,还要加紧建立前线阵地,所以大部分没有穿戴制式铠甲,只有毛大陌刀营才带着重甲渡河。

这就让司马懿为首的魏军决策层想当然的认为,马淳军就算富甲天下,也不可能全军披甲。顶多和魏军一样,主力核心部队配置甲胄,普通部队能够有身皮甲就已经很不错了。要知道以曹魏天下最强国家的实力,全国所有军队加起来也不到两万铁甲,还都不是全身甲,大部分都是护卫前后胸的两当铠。

当年天下初乱,以袁绍虎踞四州的实力,也不过区区一千大铠,就可以称雄天下,公认的最强诸侯。而曹操军才有多少大铠,说出来你都不信,他和袁绍官渡之战时仅仅只有二十副大铠。

从这个数据上就可以看出,司马懿这次出兵三万,军中拥有五六千铠甲已经是他能带出来的最强阵容。

可随着南甸之战的进行,马淳军亮出了自己最后的底牌。不仅最后渡河参战的一万步兵全身披甲,就连所谓的轻骑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