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谢赞的心态(1 / 2)

东吴朝廷派出的议和使者身份特殊,让马淳不得不亲自接待。

谢赞不用说了,作为马淳的授业恩师,不管当初是否为了谢氏家族利益,将他赈济山阴雪灾百姓的功绩送与甘瑰,还是借着收徒仪式的名义攀上了当时太子孙登的大腿。

虽然只是顺水推舟,但至少给了马淳出仕的机会,让马淳能够一只脚踏入东吴官场,从而成就了如今的事业。

这点马淳不得不认,况且谢赞还有老师的名分,从哪个角度来说,马淳都是山阴谢氏的门生故吏,谢赞天然就拥有马淳半个主人的名分。

当年董卓为何为天下诸侯所摒弃,就是因为他董氏原本就是袁氏的门生故吏,却因政斗杀了袁氏家主,袁绍的叔叔袁槐。

以故吏而杀其主,为天下士人视为大逆不道。所以才有了所谓的十三路关东诸侯讨伐董卓的事件出现,从而导致了天下大乱,进入群雄争霸的乱世。

后世很多史学家以为,董卓是因为武将专权,擅自废立皇帝才使得各路诸侯起兵讨伐,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汉朝特别是东汉,外戚、大将军专权是有传统的。当年梁冀连小皇帝都毒死了,也不见各地刺史郡守起兵反对,最多给他取了个跋扈将军的名号,为何?还不是梁冀虽然把持朝政、欺凌皇族,但他依然遵循士人传统,没有侵犯士人权益。

董卓就不一样,先前他还比较尊重士人,提拔了许多名士进京担任要职。即便滥杀无辜百姓,淫乱宫闱,擅自废立天子,依然没有多少人要反对他的意思,最多也就持非暴力不合作态度。

可他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因为政见不同,被老狐狸袁槐阴了一下就愤而举起屠刀杀掉故主袁氏,从而激起了士人愤怒,纷纷起兵征讨他。

要知道董卓把持着朝政,在当时算是正统。而袁绍以区区渤海太守之职矫诏起兵,却赢得了天下各州郡响应。并且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起兵群雄大多都是董卓任命的,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董卓的故吏。

由此可见,门生故吏的传统,在当时是多么牢不可破的规则。

而马淳从出仕开始就大办学校,广收弟子,立志于把自己的学说传播于世。也隐隐利用这个时代的规则,把崖洲岛以及辽东、亶洲四岛等等地区在自己学生们的治理下,顺利达到改变世家大族统治的传统。

所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所以谢赞的出面,对于马淳来说,决计不是普通使者那么简单,马淳必须小心应对,以免激起当世士人以及弟子们的反感。

还有副使华覈。此人当年不仅是马淳在山阴做百姓时的县令,算是马淳父母官。还是陆胤的好友,陆胤入狱后竭力营救友人,更是陆胤的恩人。

陆胤又是马淳当年直接上司,尽管他收了马淳很多好处,但也为马淳在崖洲岛发展提供了保护伞,让马淳从无到有发展到如此庞大势力提供最大的助力。他不管从哪种身份来说,都必须对华覈摆出尊重的姿态来迎接。

这二人作为使者,明显就是朝廷极为重视马淳,将他所有一切调查的清清楚楚,针对马淳出身、性格以及为人处世精挑细选出来的人选。

十二月三十日,当朝廷船队在崖洲岛舰队护卫下,缓缓入港。当中一艘红漆大船上,两位紫袍官员正仔细观看琼山港沿岸繁华盛况。

当先而立的紫袍白发老者,正是马淳老师谢赞谢伟庆。十几年来,谢赞虽然白发丛生,但喜爱纵情山水的他依然身姿挺拔脸色红润,宛如三十余岁的中年人。

而一边年仅三十的华覈,却因为常年伏案修史,消瘦的背部略显弯曲。鬓角隐现华发可以看出他在京城过的并不舒心,远没有在山阴当县令时的意气风发。

“永先,老夫隐居山林数十年,早已不问俗事,与我那学生马子厚也已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