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贺质献策(下)(1 / 2)

“何为釜底抽薪,反客为主之计?伯礼且细细说来。”马淳再次给贺质续上茶水,问道。

“属下翻遍各部资料,在商部贸易记录中偶然发现,吴国各大世族豪强皆有商队与我越国有长期贸易往来。属下就想,是否可以从此处着手沟通这些世家。

只是一番操作之后发现,这些世家从事贸易的子弟在家中地位并不高,难以影响家主决策。而家中掌权者多是羞于言商,只是要求他们贡献收益,并不对他们假以颜色。若是稍有差池,便动辄打骂,甚至打杀也不少见。

这些经商子弟久在我越国,非常羡慕我国众业平等的政策,大多心向我国,有的甚至偷偷落籍在崖州,希望脱离各自家族。只是各自家小都留在族内,不敢名目张胆这么做而已。”

“所以你想从他们身上着手?”

“主公说的不错,不过光靠他们还是不够。属下还发现,这些家族商队与我国贸易都有很大相似之处。就是他们出售的除了一些少量矿石,大部分都是家中种植的甘蔗、豆菽,以及蚕丝等物。据说因为甘蔗、豆菽、蚕丝价高,我国采购量大,所以吴国土地多的家族除了少量种植粮食,大部分土地都用来种植甘蔗、豆菽和桑树,连麻都很少种植。

而且因为我国粮产丰富,从崖州购粮回去成本比自己种植都要低,有的地方竟然连稻田都没有了,就连许多朝廷控制的典农都尉部,也是如此,都种上了那三类经济作物。”

“哈哈哈哈!伯礼,你又立了大功了。这些家族如此短视贪利,岂不是自取灭亡?”马淳大笑着说道。

贺质展颜笑道:“主公果然一点既明,属下以为,若操作得当,不出三年,江东唾手可得。”

“不错不错,伯礼,你有没有具体施行方略?”

“属下以为可效仿春秋时管夷吾败鲁、楚之策,定然能兵不血刃全取江东。”

管夷吾就是管仲,是春秋时齐国的名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鲁两国的老祖宗,一个是周公,一个是姜子牙。两国历史渊源深厚,本应睦邻友好,但却一直暗中较劲。虽然在很多方面都互不相让,但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却非常密切。

鲁国生产一种细白的绢布,叫“鲁缟”,以薄闻名。有一句成语“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说的就是这种绢布。

管仲打的建议齐桓公和众大臣带头穿用鲁缟做的衣服,在齐国掀起一股以穿鲁缟为荣的浪潮。接着他又下令,禁止齐国人织缟,所有布料必须全部从鲁国进口。如此一来,鲁缟开始供不应求,价格上涨。鲁国百姓见织缟有利可图,纷纷放弃农桑,加入织缟大军。

管仲颁布命令,对贩卖鲁缟的鲁国商人施以重奖:贩缟一千匹,奖金三百金;一万匹,三千金。顿时,鲁国从上到下,掀起了“家家纺机响,户户织缟忙”的狂潮,肥沃的田地几乎全被撂荒。

眼看时机成熟,管仲突然下令,停止进口鲁缟。鲁国经济瞬间崩溃,鲁缟大量积压,粮食极度短缺,价格飞涨,鲁国人只能盯着堆积如山的鲁缟饿肚皮。

鲁国山穷水尽,只好向齐国购粮,管仲马上哄抬粮价,鲁国经济雪上加霜。不得已,只能屈从于齐国。

管仲又把矛头对准了楚国。楚国强大,是齐国称霸最大的劲敌,也是中原诸国最大的威胁。管仲就建议齐桓公养鹿,营建百里鹿苑,并从楚国大量高价收购,同时,以低价出售粮食。

在齐国的价格哄抬下,鹿价飙升,楚人纷纷进山猎鹿,良田大量荒芜。看到时机成熟,管仲忽然禁止粮食出口,同时禁止养鹿。

这样一来,楚国粮食告急,粮价飙升,楚人无钱买粮。管仲又将粮食遇到南部楚国边境低价贩卖,楚人纷纷逃奔齐国。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帅齐、宋、陈、卫等八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