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结构老化严重的人才,企业经营人才、农业实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
“关于人才这方面,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吗?”吴蔚见纪国宏的态度怨愤情绪比较严重,便问道。
“出台?你看看……”纪国宏从抽屉里拿出一沓A4纸,“这些,是我们经过调查以后草拟的文件,现在已经一年多了,还锁在我的抽屉里。我一提这事儿,大领导就说时机未到,等等再说。”
吴蔚翻看着这些尚未出台的文件,心里很不是滋味儿。这些文件,都是结合积余的实际提出来的措施,有的还挺超前,如果把这些都一一落实到位,能吸引一批人才到积余来。
“这些文件,还有些可操作性。怎么会不出台呢?现在世界的竞争,可是人才的竞争,积余本来对人才的吸附能力就差,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本地的人才外流岂不是更加严重?”吴蔚想了想,说道。
“我也没办法。这些政策,需要县财政掏钱的。县财政就是个大窟窿,吃饭还吃不起呢,怎么会拿来吸引人才!人才外流,谁会考虑这些事情?咱们县,每年都有大批医生、教师外流,就是党政口的年轻人,也是外考的外考,调走的调走。我现在,是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
听着纪国宏的报怨,吴蔚莫名地有些酸楚。他看得出来,纪国宏是个想干事的人,想干事却得不到支持,所以,他退却了,整日沉湎于摄影之中。
说怪他,也怪得上,因为他是一任组织部长,担负的是选人用人培养人的任务;说不怪他,也不怪他,没有大环境,能明哲保身,不同流合污就算难得了。
吴蔚想,原来的两个切入点,是不是可以加上一个切入点?人才,以人才吸引企业,以企业聚焦人才,能不能实现人才与企业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