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拍进来了。”曹楯一眼就看出问题。
“这恰恰是我想要的,老曹,有框的情况下,一定要把主角框起来,要有这样的框无时无刻都框着他,有门的话就用门框,没有门的话,那就用车门车柱框,用栏杆框,用柜子框,用两个人框,用能够框住他的一切去框他,因为他根本走不出自己的封闭世界……”
郝运比划着说道,他的语速其实很慢。
剧组有很多好莱坞工作人员,你说普通话他们肯定听不懂,只好在工作场合说英语了。
曹楯混了几个剧组,现在英语听说能力还算凑合。
其他的摄影师和摄影助理听着郝运的话,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意思。
对郝运油然的生起了钦佩之心。
聊了一会,开始进行拍摄,这个时候的演员只有郝运和一个老太太。
郝运在镜头的远景,给老太太家修理灯泡。
他是波士顿的修理工。
但其实很多室内镜头是在小镇子上拍的,这样能够降低不少成本。
和那些喜欢抠细节的大导不一样,郝运是一路穷过来的,他是能凑合的地方就凑合。
他只在影响电影本身呈现效果的时候才会陷入纠结。
比如某一段演员的演技不够,演员造型和环境不匹配,或者取景的光线不够亮等等。
这个镜头里,郝运就像是一个背景板。
其实,通常情况下摄影师会让画面中更重要的主体处在焦内,被观众清晰看到,郝运刻意去让自己做背景板,而主要拍老太太在更近的焦距打电话,主要是为了凸显他在社会中的边缘地位。
换灯泡、修水龙头、通马桶、丢垃圾、马路铲雪……
他就是个修理勤杂工。
马丁靴、牛仔裤、工装外套,在搭配上有点杂乱油污的发型和胡子,没有任何情绪的沉闷……
郝运站到镜头里之后,他就已经成了李。
如果说镜头克制,那郝运的表演就属于“收敛”。
他看起来像个面瘫,但又不是真的往那一站什么都不做。
收敛和面瘫不是一回事。
剧本中,客户眼中的他不近人情,老板眼中他十分冷漠,路人眼中他浑身带刺,警察眼中他走极端,从拔枪到扣动扳机,没有丝毫犹豫,就是奔着死去的。
这些表演,全部都没有一丝的歇斯底里。
郝运现在表演的就是这种。
第一场戏顺顺当当的拍完了,配角老太太本色出演,拍了几次就听到导演说OK了。
然后去隔壁和一个老头对戏。
相比较上次郝运当背景板,这一次难度就上升起来了。
郝运自己NG自己。
他觉得自己演得还不够到位,在和客户的沟通中不够冷漠。
这种冷漠不是吹胡子瞪眼。
而是一切都漠不关心。
丧到极致,浑身带刺……
男主因为自己的一时失误,让三个亲生儿女被烧成焦炭,生活瞬间陷入绝望,自责,从那一刻起他的心永远碎了,试过自杀,试过逃避,他尝试了一切惩罚自己的方式,但最终再也没有办法跟自己的过去和解。
《海边的曼彻斯特》讲的其实不是一个救赎的故事。
如果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悲剧人物在自己的悲剧过去基础上,得到心灵的救赎和拯救,那就流于俗套了。
人们都在说和过去和解,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和过去和解”。
走不出去就是走不出去。
第二场戏拍了一整天,把配角小老头都差点给整抑郁了。
他甚至不太能理解导演在纠结什么。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