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有一个叫“吕川卞”的门人,出面凑钱安葬了蔡京,他在蔡京的墓志铭上写下了一句“天宝之末,姚宋何罪?”的质问。
——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盛世时期的年号,也是大唐王朝最鼎盛的时期,当时的宰相是姚崇和宋璟,他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吕川卞这是在说,安禄山在盛世之后叛乱,怎能归罪于缔造过盛世的姚崇和宋璟两位贤相呢?
吕川卞举得这个例子,也不是无的放矢,蔡京在当宰相时,也是赵佶一朝的巅峰时期,甚至是赵宋王朝的巅峰时期,而蔡京也有过“太平宰相”之称。
历史上,绍兴三十二年十月,也就是在赵构即将退位之前,赵构突然下诏赦免了蔡京、童贯、岳飞、张宪的子孙和家属。
岳飞、张宪就是从那时起开始得到平反的。
如果据此来看,蔡京和童贯也应该是被赵构平反了。
六年后,蔡京的孙子将蔡京的骸骨迁回仙游枫亭故里,葬于枫亭镇铺缝村,墓葬也是按三公丞相等级修造的。
见蔡京还没等他动手,就被折腾死了,赵桓担心,也已经七十三岁的童贯,会步蔡京的后尘,得不到他的惩罚,于是决定诛杀童贯。
所以赵桓下旨:“童贯罪有十:首荐朱勔起花石,引赵良嗣灭契丹,修延福宫等,朕在东宫屡为摇动,册立之时有异语,不俟敕命擅去陕西,差留守不受命,东京解围闻之而去,家中有非法之物,私养死士。前项罪不容诛,差监察御史张澂,将带开封府公人前去追童贯,随所至州军,行刑讫,函首赴阙……”
不久之后,张澂遵赵桓的圣旨将童贯诛杀,然后用水银灌注童贯的人头,带回交给赵桓。
赵桓令开封府标童贯之头于市曹要闹之处,并出榜罗列童贯之罪。
不过也有人指出,童贯是有从太原遁回等罪,但是,纵观此时的赵宋朝廷,真正有总领赵宋王朝的所有兵马跟大乾王朝打国战经验的人,其实只有童贯一人,赵桓哪怕不用童贯当天下兵马大元帅,留在身边当个高参,也不至于乱指挥,使得宋军屡战屡败。
在赵佶还京一事上,蔡攸是立有大功的。
可以说,要不是有赵佶最信任的蔡攸在一旁劝赵佶,赵佶没那么容易被赵桓给诓骗回东京汴梁城。
可赵桓根本不考虑这些,直接就下旨将蔡攸发配去偏远地区,然后又下了一道圣旨将蔡攸赐死。
看着赵桓赐死他的圣旨,蔡攸没有不甘,也没有狡辩,他只是长叹了一声,然后说:“误国至此,死有余辜,又何憾焉!”
说罢,蔡攸就主动喝下了赵桓赐给他的毒酒。
可戏剧的是,蔡攸喝下毒酒了之后,过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死,甚至连点毒发的迹象都没有,没办法,行刑的人只能再给蔡攸绑一条上吊绳,让蔡攸自缢。
与蔡攸一块被赵桓赐死的还有蔡攸的弟弟蔡翛。
老实说,蔡翛其实不该死,更不该被赵桓杀死。
当初,赵桓刚继位时,蔡翛是第一个劝赵桓逃出东京汴梁城去陕西组织兵力抵抗的。
赵桓也一度很信任蔡翛,甚至还想过让蔡翛去邓州帮他打前站,接应他去陕西。
只可惜,赵佶同样重用了蔡翛,并先赵桓一步让蔡翛去陕西帮赵佶打前站。
就因为此事,心胸狭隘的赵桓,就将蔡翛打成赵佶的旧臣,并将蔡翛和蔡攸一块赐死了。
其实——
被赵桓清算的可不仅仅蔡京、童贯、蔡攸、蔡翛等人。
李邦彦、白时中、蔡懋、谭稹、王安中等等一大批赵佶时期的重臣,全都被赵桓免职的免职,流放的流放——已经被赵桓处理过一次的,比如李邦彦,最后都没能逃过被清算的命运。
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