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能去哪,这不是还有一半疆土不是大乾王朝的嘛,李存就去那里。
李存做出这个决定,原因有很多:
首先,李存的儿孙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虽然李存已经将皇子大陆分成了五百个诸侯国,又在东南亚分出来了一二百个诸侯国,还准备将日本、其北方四岛以及库页岛等地也给分成一二十个诸侯国,可即便是这样,这封地仍就不够用。
其次,深谙斗争精髓的李存,无比清楚,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所以,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不是大乾王朝将周围的邻国全都打服了、打怕了,让周围的邻国不敢来打大乾王朝的主意,就是等周围的邻国强大了,它们早晚有一天会来骚扰大乾王朝、入侵大乾王朝。
别以为这是危言耸听。
想想看,李存还没有征服的敌人都有谁?
西域诸国的匈奴人、突厥人、回鹘人,还没有来到西伯利亚的基辅罗斯人,阿拉伯世界的人,天竺世界的人,西方世界的人。
历史上这些人谁没有跟中国人交战,其中一些更是不远万里来入侵中国,夺走了中国大量的宝物,甚至是很多疆土。
所以,要想拥有长久的和平,只能先下手为强,将这些对大乾王朝有威胁的敌人全都征服,使他们听到大乾王朝的名字就胆寒,不敢有任何侵犯大乾王朝的念头。
再次,虽然李存利用分封,将不少异族的降军给送去了皇子大陆,可是仍然还有大量的异族降军充斥在大乾王朝的军队当中。
这么说吧,李存对异族将士在乾军当中的占比还是不满意,准备进一步减少异族将士在乾军当中的占比,使乾军变得更加安全可靠。
其实——
普通将士,就只是目前这个比例,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真正麻烦的,还是那些立有大功的战将。
比如岳飞、韩世忠、吴玠、赵立、李彦仙……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刘邦几乎杀尽了所有异姓王,最著名的就是吕后杀韩信,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
李存最欣赏的老朱更狠,火烧庆功楼,几乎杀尽功臣,明初封的公、侯、伯中留下来的还不足十位。
就是赵匡胤都搞了个杯酒释兵权。
李存很不喜欢刘邦、朱元璋对待功臣的方式。
赵匡胤的方式,也是后患无穷,因此李存也不喜欢。
李存比较喜欢刘秀和李世民对待功臣的方式。
前者,建立东汉以后,并没有大杀功臣,反而对他们大加封赏,可以说,跟刘秀打天下的人是最幸福的。
后者,除了要谋反的侯君集,很少有功臣是在李世民朝被杀的,所以李存对于李世民的君臣关系很是赞扬。
可问题是,这两个方式,也都有后患。
前者,刘秀对于功臣的优待,虽然使得跟他打天下的兄弟的付出得到了很好的回报,但其实对于整个东汉王朝来说却不是好事,因为这些功臣的后代慢慢地形成了很多世家大族,这些世族寄生于东汉王朝,他们兼并土地,剥削平民,就没有给国家带来任何好处,从这方面看,刘秀虽然优待了兄弟,却是亏了百姓。
后者,虽然很好地善待功臣,其朝也没有专权骄横的大臣,但这除了是因为李世民是千古第一能打的皇帝,跟能征善战的李世民相比,并没有立特别大功的将领(就连李靖、李勣这样的将领,在李世民面前,似乎也达不到功高盖主的程度),还有就是,追随李唐打江山的人,大多都是出身世家大族,他们比较懂进退,不像其他王朝,建国的功臣,大都是草莽武汉,所以等国家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