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就多次向张学良传达不抵抗的指示。1931 年 7 月,“万宝山事件”发生后,蒋介石给张学良发出电报,强调“发生全国排日运动时,恐被苏区政府利用,官民须协力,抑制排日运动,宜隐忍自重,以待时机”;中村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在 8 月 6 日致张学良的铣电中称“无论倭寇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9 月 12 日,蒋介石面谕张学良,称倭寇马上要动手,华夏力量不足,不能打,要提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并严令东北军凡遇到倭寇进攻,一律不准抵抗。张学良作为当时国民政府任命的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蒋介石政策的影响和制约。
其次张学良可能认为倭寇的挑衅只是局部的、小规模的冲突,不会引发全面的战争。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倭寇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而且倭寇国内也存在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张学良认为倭寇不敢贸然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 张学良和蒋介石一样,对国际联盟抱有幻想,认为国际联盟会出面制止倭寇的侵略行为,所以选择不抵抗,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他们认为只要保持克制,不与倭寇发生冲突,国际联盟就会主持公道,迫使倭寇撤兵。
更主要的是在1929 年的中东路事件中,东北军与苏联军队发生冲突,结果东北军损兵折将,一败涂地。这一事件让张学良认识到东北军与外国列强军队在实力上的差距,也使得他在面对倭寇的挑衅时更加谨慎和犹豫。他担心如果与倭寇军队发生冲突,东北军会遭受更大的损失,从而影响到他在东北的统治地位。
-从当时的军阀思维角度来看,张学良认为军队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只有保存实力,才能在政治舞台上有立足之地。如果与倭寇军队进行抵抗,可能会导致东北军的大量伤亡和实力削弱,这对于他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他选择了不抵抗,以避免与倭寇军队发生正面冲突,从而保存东北军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