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毫不掩饰地展现了自己在面对残疾和命运的不公时所经历的痛苦、绝望、挣扎和希望。例如,当作者描述自己双腿瘫痪后,独自摇着轮椅来到地坛时的内心感受:“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段内心独白真实地展现了作者在面对人生巨大挫折时的复杂情感。他对死亡的思考,既是对命运的无奈和抗争,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寻。读者通过作者的文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同时也能体会到他在困境中逐渐找到希望和勇气的过程。
这种通过人物感受直接表达情感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人物建立起一种强烈的情感联系。读者仿佛成为了故事中的一部分,与主人公一同经历着喜怒哀乐,共同感受着生命的脆弱与坚强。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小说艺术的魅力所在,它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他们对人生、命运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二)借助环境描写烘托情感氛围
环境描写是小说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不仅能够为故事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还能够通过营造特定的氛围和意境,巧妙地烘托出人物的情感,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在有限第三人称叙述中,作者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环境描写,将其与人物的情感紧密结合,使读者在感受故事环境的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以其优美而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着称。小说以一位鄂温克族最后一位女酋长的自述为线索,描绘了鄂温克族人民在大兴安岭深处的百年沧桑。作者通过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鄂温克族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同时也烘托出了一种宁静、神秘而又略带忧伤的情感氛围。例如,“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在这山中,我度过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我见证了这里的每一次日出日落,每一次月圆月缺。我熟悉这里的每一朵花、每一棵草、每一棵树,我知道它们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什么时候落叶。我也熟悉这里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峰、每一片云彩,我知道它们的名字,它们的故事,它们的喜怒哀乐。”这段环境描写不仅展现了鄂温克族人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也透露出女酋长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鄂温克族人民的淳朴、善良以及他们在面对现代文明冲击时的无奈和忧伤。
环境描写与情感氛围的相互烘托,使小说中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小说所描绘的环境之中,与人物一同呼吸着那片土地的气息,感受着他们的情感波动。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三)利用情节发展传递情感变化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而情感则是小说的灵魂。在有限第三人称叙述中,情节的发展不仅是故事的推进器,更是传递人物情感变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巧妙地安排情节,作者可以将人物的情感变化自然地融入到故事之中,使读者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人物情感的起伏和变化,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以其曲折动人的情节和深刻的情感描写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韩新月的一生,展现了爱情、亲情、友情在生命中的珍贵和无奈。在小说中,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