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不预先传递“个数”,而是在所有参数都传递结束后,传送一个特殊的标识符做为结尾,表示参数传输完成了。
显然,作为召唤者的人类是不会有那个功夫先去统计清楚一共有多少个参数的。
也统计不清楚,里面除了部件,肯定还得有许多关于如何组合部件的参数。
所以唯一的答案就是,一定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标识符,召唤者通过它来告诉“世界操作系统”,参数传完了,可以开始生成被召唤物了。
如果是这样,自己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没有发送这个标识符,才导致召唤功败垂成的?
王栋暗暗奇怪,自己之前怎么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一点呢?
那人类是如何发出这种特殊的标识符的呢?
不能太复杂,必须是召唤者下意识就能做到的。
所以那必然是一个人们经常做,做惯了的事情。
所以它只能是一种常用的动作。
什么动作呢?
用手去抓么?
这时,他突然想起来了,吕继武在水潭边的召唤实验,曾经得到一些实验结果,与上述推理结果是相违背的。
这也是他一直没有往“以手抓物品做为召唤结尾”这一方向去思考的主要原因。
吕继武当时曾经让一些被召唤物出现在大石头上,他这么做时在脑海中肯定没有出现过用手去抓这个念头,可是物品还是出现了。
继续阅读
所以不是用手抓来做为参数结尾么?
那是别的什么动作或念头呢?
一个人下意识地就能做得出来的?
等等,王栋好像抓住了某个答案的闪光。
他清楚地记得,当时被吕继武成功召唤出来,直接显现在石头上的物品是渔线、矿泉水和黑鱼,其它的都没有召唤成功。
而这些物品在大石头上显现的那次,都不是它们被第一次召唤了。
而王栋亲眼见证了渔线和矿泉水第一次被召唤时的情景,都是出现在吕继武的手掌中。
鱼是更早的时候被吕继武首次召唤出来的,王栋虽然在旁边,但搞不清楚吕继武的思考过程。
之后可以找个时间问问他,但现在只能先忽略这个样本。
所以,有没有可能,第一次召唤时才需要“手抓”这个特殊的标识符作为结尾,之后就不再需要了?
而做到这一点其实很简单,只要“世界操作系统”为每个召唤者都保存一个数据表,用来记录这个召唤者曾经召唤过的所有物品。
第一次召唤时,根据召唤者传递过来的参数,“世界操作系统”解析召唤物品的各种细节,并构建了该物品的模型,并把这个模型记录在数据表中。
当表中记录过的物品被再次召唤时,“世界操作系统”是直接用那个表中保存的模型去生成物品的,不再需要物品的细节去重构模型。
由于非首次召唤不需要详细的物品参数做为描述,因此也就不需要特殊的标识符做为结尾。
所以吕继武在石头上做实验时,不需要想象用手抓这个动作,也能召唤来渔线,矿泉水和鱼。
反之,他在大石头召唤的其它物品都失败了,因为这些是首次召唤,他当时又没有正确提供手抓做为结尾符号。
王栋越来越激动:“这个逻辑说得通,如果我是写“无中生有”这个系统调用程序的程序员,一定也会这么干。”
“每次重构模型肯定都需要额外的计算开销,构造过一次就存起来重复用,肯定是最省资源的方法。”
所以于丽珍、林秋妍等人召唤起曾经召唤过的物品时都会特别轻松,从来没有失手过。
王栋觉得自己终于弄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