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赵括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误国误民(2 / 3)

国,以夺取上党地区。

2.前期对峙

长平之战初期,赵国派老将廉颇率领大军抵御秦军。廉颇深知秦军的强大,他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试图拖垮秦军。秦军多次挑战,但廉颇始终不为所动。在这种情况下,秦军只好改变策略,他们在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胆小怕事,不敢出战,而秦国最怕的是赵括。

赵王听到这些谣言后,对廉颇产生了不满。他认为廉颇年老怯战,不能胜任统帅之职,于是决定撤换廉颇,任命赵括为将。赵王的这个决定,不仅是对廉颇的不信任,更是对赵国命运的一次赌博。他希望赵括能够带领赵军击败秦军,保卫国家的领土和尊严。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个决定将给赵国带来多么沉重的灾难。

三、赵括上任

1.廉颇之策与赵王不满

廉颇的坚守策略在战争初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秦军虽然强大,但在廉颇的严密防守下,始终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赵国的国力逐渐消耗殆尽。赵王开始对廉颇的策略产生了怀疑,他认为廉颇的坚守不出是一种消极的作战方式,不能有效地击败秦军。

继续阅读!

此外,赵王还受到了秦国谣言的影响,他对廉颇的忠诚度产生了怀疑。在这种情况下,赵王决定撤换廉颇,任命赵括为将。赵王的这个决定,引起了赵国朝廷的一片哗然。一些大臣对赵括的能力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赵括虽然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不能胜任统帅之职。然而,赵王却被赵括的夸夸其谈所迷惑,他认为赵括是一个难得的军事人才,能够带领赵军击败秦军。

2.任命过程与夸口之语

赵王在决定任命赵括为将后,便召集了朝中大臣进行商议。大臣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支持赵王的决定,有的则反对。在这场激烈的争论中,赵括的夸夸其谈更加坚定了赵王的决心。他认为赵括是一个有才华、有勇气的将领,能够带领赵军取得胜利。

在赵王的坚持下,赵括被任命为赵军统帅。赵括上任后,立刻改变了廉颇的坚守策略。他认为秦军并不可怕,只要赵军主动出击,就一定能够击败秦军。他还夸下海口,说自己能够在短时间内击败秦军,让赵王放心。

赵括的自信和狂妄让他失去了理智,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即将面临的危险。他不知道,秦军的将领白起是一个经验丰富、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他已经为赵括设下了一个巨大的陷阱。

四、纸上谈兵的后果

1.生搬硬套

赵括率领赵军主动出击后,很快便陷入了秦军的包围之中。他在战场上生搬硬套兵书理论,不懂得灵活应变。他按照兵书上的记载,布置了各种阵型,但这些阵型在秦军的攻击下很快便被打乱。

赵括见形势不妙,便又想按照兵书上的记载,采用奇袭的方式突破秦军的包围。然而,他的计划早已被秦军识破,秦军提前做好了准备,等待赵括自投罗网。在秦军的猛烈攻击下,赵军死伤惨重,赵括也陷入了绝境。

赵括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他缺乏实战经验,更是因为他的自负和固执。他没有意识到,兵书只是一种理论,而战争是一种实践。在战争中,情况是复杂多变的,需要将领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决策。赵括却一味地生搬硬套兵书理论,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最终导致了失败。

2.秦军围剿

秦军在包围赵军后,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采取了围而不打的策略。他们知道,赵军的粮草供应已经被切断,只要坚持下去,赵军就会不战自溃。在这种情况下,赵括决定组织突围。他带领赵军多次冲击秦军的包围圈,但都以失败告终。

最终,赵括在突围中被秦军射死,赵军失去了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