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省心的?
像陆野这种八零后独生子女是理解不了这种现象的。
说到90年代初的“富人”心态,陆野有一个经典案例。
陆野的父亲有个朋友姓陈,关系走的不是很近的那种,也是开鞋厂的。
陈叔叔有次把鞋的成本算错了,算多了,所以鞋子的定价就定高了,可结果却是那款鞋子卖爆了,那一次这个陈叔叔至少赚了上百万,百万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款了,陈叔叔觉得自己赚够了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于是把鞋厂关了,准备老老实实提前养老,过点无忧无虑的日子,看到这的读者您还真别笑,那时的物价水平,一百万不乱花的话花一辈子还真没什么问题,九十年代初很多人的月工资只有一百多元,月薪四百元在当时算高薪了,想想一百万是个什么概念吧。
虽然陈叔叔没买车,也没乱花,但最后是个什么结果不需要我说大家都能想到。
这就是那个年代人的短视吧...
那个年代的生意人很多都不会思考效率问题,大部分人多是满足于现状,订单接够了就不接新单了,很少有人考虑扩大生产规模,建立新模式这种后世的先进思想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陆野不知道那个年代是到处都这样,还是部分地区如此。
总之是环境创造现象,先行者大多落魄离场,后来者吸取经验教训,后世的上层人士多源自后者。
不过这些都与现在的陆野无关,收回渐渐飘远的思绪,电视里的新闻已经演完。
就在陆野准备回屋找点事做的时候,奶奶来到了陆野的身边。
“孙子啊,奶奶和你说,买卖钱,纸糊的船,庄稼钱,万万年!”终于开始了吗?上辈子熟悉的碎碎念。
“做生意赚了钱,别乱花,多买房子多买地...”
“好,奶奶,我多劝劝我爸。”这是陆野现在的回答,上辈子陆野可不会这么哄着奶奶。
上辈子的陆野虽然没有顶嘴说奶奶说的不对,但也表示自己管不了。
上辈子奶奶在这片挨家挨户打听有没有谁要卖房子。
如果听说有人要卖,奶奶就会挨个劝说自己的子女买房子,爷爷奶奶一共有四个孩子,陆野的父亲是老二,老大和老三都是男的,只有一个老小是女的。
也就是说陆野有一个大爷,一个老叔和一个老姑。
在当时,老陆家哥仨买个房子还真没什么压力,但可惜谁也不想买,都没拿房子当回事。
有次有个卖房的就在隔壁楼,要价三万二,奶奶是真相中了,可结果四个孩子一致表示,“买那玩意干啥?”
后来房子被别人买走了,奶奶没事想起来就念叨这事。
长大后的陆野才明白,不要看当时这哥三个赚钱不少,可真要说看得通透的只有奶奶一人,陆野的爷爷也不管这些事,爷爷属于有些清高的类型。
听奶奶说,年轻时奶奶到火车站卖烟,因为有爷爷的关系,所以能进到货,刚去卖两天,就被爷爷发现了,当时奶奶挨了爷爷一顿骂,爷爷说奶奶这是投机倒把,后来奶奶也就再没卖过东西了,日子再穷的时候都没再卖过。
这也是陆野小时候奶奶时常念叨的一件事。
哄好了奶奶,陆野决定先去外面躲一躲,奶奶太热情,陆野吃不消。
到楼角小卖铺,看会小卖铺前老大爷下象棋,这是开学前的最后一个夜晚,明天就要开学了。